研究指出,常攝取全穀類、深綠蔬菜與莓果等「健康食物」的孩子,入睡困難與情緒困擾相對較少。(圖取自freepik)
羅碧/核稿編輯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當孩子出現入睡困難、情緒不穩時,除了從作息與情緒教育著手,飲食也可能是被忽略的關鍵因素。營養師老辜於臉書專頁「老辜營養與科學」發文引用一項美國大型研究,常攝取全穀類、深綠蔬菜與莓果等「健康食物」的孩子,入睡困難與情緒困擾相對較少;反之,愛吃甜點、速食、奶油點心等「不健康食物」的孩子,睡眠品質與心理穩定度明顯較差。
這篇發表於2025年6月份《Sleep Health》的美國大型研究,團隊透過先進的人工智慧解釋工具(SHAP),分析超過1.1萬名9至10歲兒童的數據發現,飲食對睡眠困難的影響程度,甚至高於年齡與家庭背景等基本因素,且其影響具雙向性:孩子若因情緒不穩選擇高糖高油食物,將惡化睡眠,進而進一步加劇情緒問題,形成惡性循環。睡不好、吃不好、心情差,三者形成一個緊密交織的「金三角」循環,彼此影響,也彼此強化。
老辜指出,若希望改善孩子的睡眠品質與心理健康狀態,日常飲食的內容與模式是非常有效的切入點,可從以下6個生活層面著手:
●多吃健康食物:鼓勵孩子多攝取全穀類、深綠色蔬菜、莓果、豆類等富含纖維與植化素的食物,有助於穩定血糖與腸道菌相,進一步提升睡眠品質與情緒穩定。
●少吃高糖高油食物:速食、甜點、奶油類食品與含糖飲料容易干擾血糖與神經系統,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與情緒波動,應盡量避免成為日常飲食的主角。
營養師指出,鼓勵孩子多攝取全穀類、深綠色蔬菜、莓果、豆類等富含纖維與植化素的食物,有助於穩定血糖與腸道菌相,進一步提升睡眠品質與情緒穩定。(圖取自freepik)
●建立固定用餐與睡眠時間:穩定的作息是身體維持正常生理節奏的基礎,有助於讓褪黑激素與血糖荷爾蒙穩定分泌,進而改善入睡困難與半夜醒來的狀況。
●晚餐避免高糖高油食物:晚上若攝取過多刺激性食物,會增加腸胃負擔與神經活性,導致難以入睡。建議晚餐以清淡、易消化為主,為睡眠創造良好條件。
●邀請孩子一起備餐:讓孩子參與食材挑選與烹飪過程,不僅提升飲食自主性,也能讓用餐變成一種親子互動與情緒交流的橋樑,減少「吃飯變成壓力」的狀況。
●觀察孩子情緒與食慾變化:情緒與食慾密切相關,是心理變化的指標之一。當孩子突然出現食慾下降、暴飲暴食或挑食現象時,家長應留意是否與壓力、焦慮等因素有關,並及早提供支持與關懷。
老辜補充,這項研究雖然來自美國,確實地域上不相同。但其結果,對台灣小孩也具高度參考價值。畢竟現代孩子面對的壓力、生活節奏與飲食誘惑,全球越來越相似。透過飲食調整,搭配心理支持與良好的生活習慣,打破「吃不好—睡不好—心情差」的惡性循環。一起讓孩子睡得更安穩,笑得更開心,未來走得更穩健。